一、需求分析与场景定义
项目启动阶段,稳格科技与电业局展开联合调研,明确三大核心需求:
1、预测粒度:需实现省级电网的日/周/月/年多尺度预测,同时支持工业、商业、居民等六大用电类别的分类预测
2、数据基础:整合电业局SCADA系统、营销系统、气象数据平台及宏观经济数据库,构建包含200+维度的特征数据集
3、业务约束:模型需满足电网调度实时性要求,单次预测耗时控制在3秒内,并具备可解释性以辅助决策
典型应用场景包括:夏季用电高峰前的机组启停规划、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、以及电力市场交易价格预测等。通过历史数据回溯测试,传统时间序列模型在节假日用电波动预测中误差率高达22%,而新模型通过引入社交媒体搜索指数等新型特征,将同类场景误差率降至9.3%。
二、数据治理与特征工程
1.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
构建"电网-气象-经济-社会"四维数据立方体:
①电网数据:采集35kV以上变电站的电压、电流、功率因数等实时指标
②气象数据:接入国家气象局API,获取温度、湿度、风速等15项气象要素
③经济数据:对接统计局API,获取GDP、工业增加值、固定资产投资等月度指标
④社会数据:通过爬虫技术抓取电商平台的空调销售数据、交通部门的拥堵指数等替代指标
2. 数据清洗与增强
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填补缺失值,运用小波变换消除异常值噪声。针对工业用户数据,开发"产量-电量"映射模型,将不同行业的单位产值电耗标准化为统一基准。
3. 特征选择与降维
运用XGBoost算法进行特征重要性评估,筛选出前50个关键特征。针对高维数据,采用t-SNE算法进行可视化降维,发现工业用电量与PMI指数、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。最终构建的特征矩阵包含:
①时间特征:小时、日、周、月、季节、节假日标志
②气象特征:日最高温、湿度、降水概率、风力等级
③经济特征:工业用电量滞后3期的移动平均、制造业PMI指数
④行为特征:电商平台空调搜索指数、地铁客流量、电影票房
三、模型架构与算法创新
1. 混合预测模型设计
采用"分解-预测-集成"的三阶段架构:
①信号分解:运用EEMD算法将原始电量序列分解为趋势项、季节项和随机项
②分量预测:
趋势项:LSTM神经网络捕捉长期演变规律
季节项:Prophet模型处理节假日效应
随机项:ARIMA模型捕捉短期波动
③结果集成:通过贝叶斯优化算法确定各分量权重,最终输出加权预测值
2. 关键算法创新
①动态权重调整机制:引入注意力机制,使模型能自动识别不同时段的主导影响因素。例如,在夏季用电高峰期,气象特征的权重自动提升至45%
②迁移学习应用:针对数据稀缺的新区域,采用预训练模型+微调策略,将成熟区域的模型参数迁移至目标区域,仅需200条历史数据即可达到可用精度
③不确定性量化: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生成1000组预测结果,计算95%置信区间,为电网调度提供风险预警
四、模型验证与部署
1. 评估指标体系
构建包含四大类12项指标的评估体系:
①精度指标:MAPE、RMSE、R²
②稳定性指标:最大绝对误差、误差标准差
③时效性指标:单次预测耗时、并行计算能力
④业务指标:新能源消纳率提升、调度计划调整次数减少
2. 对比实验结果
在某省级电网2024年数据上测试显示:
模型类型 | MAPE | RMSE (万kWh) | 计算耗时(s) |
---|---|---|---|
ARIMA | 18.7% | 1250 | 0.8 |
Prophet | 15.2% | 980 | 1.2 |
LSTM | 12.3% | 850 | 2.5 |
稳格混合模型 | 7.8% | 520 | 1.8 |
3. 云边协同部署
采用"中心云+边缘节点"的混合架构:
①中心云:部署在阿里云ECS,负责模型训练和全局优化
②边缘节点:部署在省级调度中心,实现毫秒级响应
③数据同步:通过Kafka消息队列实现每5分钟增量更新
五、业务价值与行业影响
该模型在某电业局上线后,实现三大突破:
1、经济价值:减少备用容量配置5%,年节约发电成本超2000万元
2、社会价值:将夏季限电次数从年均8次降至2次,提升居民用电满意度
3、技术价值:相关算法获发明专利授权,入选《中国电力大数据发展白皮书》典型案例
目前,稳格科技正将该模型拓展至新能源发电预测、电力市场交易报价等场景,并与国家电网联合开展"数字孪生电网"建设,推动预测模型向实时仿真平台演进。